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张洪春:中医药走出去并非坦途 做强自己更能被世界接受

理法方药 2023-07-01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医药作为“中国药方”,让世界感受到其独特魅力,中医药也由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讨论热度很高,我不妨提供一点冷思考。我个人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之路并非坦途


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理解与认同。中医药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其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是中华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智慧。可以说,认识、学习中医药就是认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很难真正理解中医药。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是需要时间和一定门槛的,我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要加快,但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做好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当然,国际社会对中国保持开放的胸怀也很重要


推广中医药文化,最重要的要重视三个问题:


第一,先简单后复杂。我们去国外考察交流,发现国外的中医药馆大部分做的是针灸、推拿、拔火罐等,这些在中医药中是相对简单的部分,虽然不能完整深刻地体现中医药精髓,但其形式更加具象,疗效立竿见影,更容易被人接受。另外,五禽戏、太极拳等具有保健功效的中医健身方式也可先行推广。只有先让不了解中医药的人产生兴趣,才可以谈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精髓的深度传播。


第二,要重视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要培养真正懂中医、掌握外语并且具有一定临床水平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这是我们现在非常欠缺的部分。目前,国外从事中医药的大多是侨居当地的中国人,其本国人才鲜少成为中医药专家。中医药人才的本土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服务人类的关键一步。各国主流社会人群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那中医药在世界的影响力会大大提高。


第三,要把中医药的核心推广出去,除了民间交流,要深化政府间合作。中医药的饮片、理念、价值观等是中医药的精髓,只有把这些推广好,中医药文化才能真正拥抱世界。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加强国际间交流,尤其要加强政府、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如果中国最知名的几家中医药院校和西方最著名的医学类院校(或知名大学的医学院)联合成立中医药研究机构,集纳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精英人才参加,研发出能够解决人类重大疾病的方案,这样的合作就更有价值。


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标准化的问题。中医药想要国际化,,似乎绕不开中药标准化。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标准化有益于中药生产,更利于把控中药质量。标准同样适用于中医药知识和诊疗方案的普及,尤其有利于对年轻中医药人的培养。但是对已经具备一定水准的中医大夫来说,一刀切的标准并不适用。我们都知道那些名中医,每个人的诊断治疗方法都会有差异,名中医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是非常宝贵的中医药财富,不能用一刀切的手段限制这些高端中医药人才。学习中医药就是一个认识疾病、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所见所闻、经历、感受、思考不同,对中医药的理解角度和领悟程度不同,这种差异会体现到方法论上,所以中医有流派之分,各个流派都有其生命力,都对呵护健康、医治疾病有价值。我认为标准化的教科书对于培养中医药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教科书只能传授最基础的内容,而较为高深的中医药理论、观念等往往体现在师承教育里。


中医药走向世界,还要能够回应质疑。其实国内质疑中医药的声音始终存在,甚至衍生出一些“中医黑”。人们不断地把中医和西医做比较,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中医药要定好位,中医药不是万能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医药的优势在于综合疗效强大,并且解决未知疾病的能力更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的表现就是很有力的证明。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因此中医与西医不是对立竞争的关系,是可以互为补充、携手合作的。


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医药已经过时了,一提起中医药想到的只有“老中医”。我认为,中医药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千年,的确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中医药的思想不老,中医药在每个时代都保持着它独有的“精气神儿”。中医药人士要下苦功夫,比如在一些当前不能解决的医学问题上取得重大成果,疗效始终是中医药扩大影响力、增强生命力的硬核因素。“你若芬芳,蝴蝶自来”,只有做强自己,才能吸引别人。(来源:中国网,特约评论人:张洪春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



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研修班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祝之友:《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


中医睡眠医学名家刘艳骄教授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研修班


中医药继教项目可以线上举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20年中医药继续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